少陽人 胃受熱 裏熱病論

한닥터 2012.01.02 조회 수 972 추천 수 0

 少陽人 胃受熱 裏熱病論

 

張仲景曰 太陽病 八九日 如?狀 發熱惡寒 熱多寒少 脈微而惡寒者 此 陰陽俱虛

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 面色 反有熱色者 未欲解也 不能得小汗出 身必痒

宜桂麻各半湯

太陽病 似? 發熱惡寒 熱多寒少 脈微弱者 此 亡陽也 身不痒 不可發汗 宜桂婢各半湯

 

論曰 此證 大便 不過一晝夜而通者 當用 荊防瀉白散

大便 過一晝夜而不通者 當用 地黃白虎湯

 

張仲景曰 陽明證 小便不利 脈浮而渴 猪?湯主之

三陽合病 頭痛面垢 ?語遺尿 中外俱熱 自汗煩渴 腹痛身重 白虎湯主之

 

論曰 陽明證者 但熱無寒之謂也

三陽合病者 太陽少陽陽明證 俱有之謂也

此證 當用 猪?湯 白虎湯

然 古方 猪?湯 不如 新方 猪?車前子湯之具備

古方 白虎湯 不如 新方 地黃白虎湯之全美矣

若 陽明證 小便不利者 兼 大便秘燥則 當用 地黃白虎湯

 

朱肱曰 陽厥者 初得病 必身熱頭痛 外有陽證 至四五日 方發厥 厥至半日 却身熱

蓋 熱氣深 方能發厥 若 微厥 却發熱者 熱甚故也

其脈 雖伏 按之滑者 爲裏熱

或飮水 或揚手擲足 或煩躁 不得眠 大便秘 小便赤 外證 多昏? 用白虎湯

 

論曰 少陽人 裡熱病 地黃白虎湯 爲聖藥而 用之者 必觀於大便之通不通也

大便 一晝夜有餘而不通則 可用也

二晝夜不通則 必用也

凡 少陽人 大便 一晝夜不通則 胃熱已結也

二晝夜不通則 熱重也

三晝夜不通則 危險也

一晝夜 八九辰刻 二晝夜 恰好用之 無至三晝夜之危險

若 ?語證 便秘則 不可過一晝夜

 

少陽人 胃受熱則 大便燥也

脾受寒則 泄瀉也

故 亡陰證 泄瀉 二三日而 大便秘 一晝夜則 淸陰將亡而 危境也

胃熱證 大便 三晝夜不通而 汗出則 淸陽將渴而 危境也

 

少陽人 大便不通病 用白虎湯三四服 當日 大便不通者 將爲融會貫通 大吉之兆也

不必疑惑而 翌日 又服二三貼則 必無不通

 

少陽人 表裏病結解 必觀於大便而

少陽人大便 頭燥尾滑 體大而疏通者 平時無病者之大便也

其次 大便滑 一二次 快滑泄 廣多而止者 有病者之病快解之大便也

其次 一二次 尋常滑便者 有病者 病勢不加之大便也

其次 或 過一晝夜有餘不通

或 一晝夜間 三四五次 小小滑利者 將澁之候也 非好便也 宜預防

 

少陰人 裏寒病 臍腹冷證 受病之初 已有腹鳴泄瀉之機驗而

其機 甚顯則 其病執證易見而 用藥可早也

少陽人 裡熱病 胸膈熱證 受病之初 雖有胸煩悶燥之機驗而

其機 不甚顯則 執證難見而 用藥太晩也

若使 少陽人病 胸煩悶燥之驗 顯然露出 使人可覺則 其病已險而 難爲措手矣

凡 少陽人 表病 有頭痛則 自是表病明白 易見之初證也

若復引飮 小便赤則 可畏也

泄瀉 揚手擲足則 大畏也

少陽人 裡病 大便 過一晝夜有餘而 不通則 自是裡病明白 易見之初證也

若復 大便 過三晝夜不通則 危險矣

背癰腦疽脣?纏喉風咽喉 等病 受病之日 已爲危險證也

陽毒發斑流注丹毒黃疸 等病 受病之日 已爲險證也

牙齒之病 成病之日 皆爲重證也

凡 少陽人 表病 有頭痛證則 必用 荊防敗毒散

裡病 有大便過一晝夜不通證則 用 白虎湯

 

王好古曰 渴病有三 曰消渴 曰消中 曰消腎

熱氣上騰 胸中煩躁 舌赤脣紅 此渴 引飮常多 小便數而少 病屬上焦 謂之消渴

熱蓄於中 消穀善飢 飮食倍常 不生肌肉 此渴 亦不甚煩 小便數而甛 病屬中焦 謂之消中

熱伏於下 腿膝枯細 骨節?疼 飮水不多 隨卽尿下 小便多而濁 病屬下焦 謂之消腎

又有五石過度之人 眞氣旣盡 石勢獨留 陽道興强 不交精泄 謂之强中

消渴 輕也 消中 甚焉 消腎 尤甚焉 若 强中則 其斃可立而待也

朱震亨曰 上消者 舌上赤裂 大渴引飮 白虎湯主之

中消者 善食而瘦 自汗 大便硬 小便數 黃連猪?丸主之

下消者 煩躁引飮 小便如膏 腿膝枯細 六味地黃湯主之

醫學綱目曰 渴而多飮 爲上消

消穀善飢 爲中消

渴而尿數 有膏油 爲下消

危亦林曰 因耽嗜色慾 或服丹石 眞氣旣脫 熱邪獨盛 飮食如湯消雪 肌膚日削

小便如膏油 陽强興盛 不交精泄 三消之中 最爲難治

 

論曰 消渴者 病人胸次 不能寬遠闊達而 陋固膠小 所見者 淺 所欲者 速

計策?突 意思艱乏則 大腸淸陽 上升之氣 自不快足 日月耗困而 生此病也

胃局淸陽 上升而 不快足於頭面四肢則 成上消病

大腸局淸陽 上升而 不快足於胃局則 成中消病

上消 自爲重證而

中消 倍重於上消 中消 自爲險證而

下消 倍險於中消

上消 宜用 凉膈散火湯

中消 宜用 忍冬藤地骨皮湯

下消 宜用 熟地黃苦參湯

尤宜 寬闊其心 不宜 膠小其心 寬闊則 所欲必緩 淸陽上達

膠小則 所欲必速 淸陽下耗

平心靜思則 陽氣上升輕淸而 充足於頭面四肢也 此 元氣也 淸陽也

勞心焦思則 陽氣下陷重濁而 鬱熱於頭面四肢也 此 火氣也 耗陽也

 

危亦林曰 消渴 預防發癰疽 忍冬藤 不拘多少 根莖花葉 皆可服

李?曰 消渴之疾 能食者 末傳 必發腦疽背瘡

不能食者 必傳 中滿鼓脹

東醫醫方類聚曰 消渴之病 變成發癰疽 或成水病 或雙目失明

 

論曰 癰疽 眼病 皆是中消之變證也

中消 自爲險證則 上消 當早治也 中消 必急治也 下消則 濱死

 

王好古曰 一童子 自?至童 盜汗七年 諸藥不效 服凉膈散三日 病已

 

論曰 少陽人 大腸淸陽 快足於胃 充溢於頭面四肢則 汗必不出也

少陽人汗者 自是陽弱也而 服凉膈散 病已則 此病 卽 上消而 其病 輕也

東醫醫方類聚曰 夫渴者 數飮水 其人 必頭面眩 背寒而嘔 因虛故也

?信曰 凡 陰虛證 每日午後 惡寒發熱 至晩 亦得微汗而解 誤作?治 多致不救

孫思邈 千金方書曰 消渴 宜愼者 有三 一飮酒 二房勞 三鹹食及麵

能愼此三者 雖不服藥 亦可自愈

 

論曰 上消 中消 裡陽升氣 雖則虛損 表陰降氣 猶持完壯故

其病雖險 猶能歲月支撑者 以此也

若 夫陰虛午熱 飮水背寒而嘔者 表裏陰陽 俱爲虛損 所以爲病 尤險

與下消 略相輕重

然能善攝身心服藥則 十之六七 尙可生也

不善攝身心服藥則 百之百 必死也

此證 當用 獨活地黃湯 十二味地黃湯

 

易之需九三爻辭 曰 需于泥 致寇至

象曰 需于泥 災在外也 自我致寇 敬愼 不敗也

以此意而 倣之曰 陰虛午熱 背寒而嘔 其病雖險 然 死尙在外也

能齋戒其心 恭敬其身 又服好藥 不死也

0개의 댓글

번호 제목 조회 수
29 性命論 1321
28 四 端 論 998
27 擴 充 論 830
26 臟 腑 論 892
25 醫 源 論 897
24 少陰人 腎受熱 表熱病論 1018
23 少陰人 胃受寒 裏寒病論 1047
22 (少陰人) 泛論 876
21 張仲景 傷寒論中 少陰人病 經驗設方 二十三方 871
20 宋元明三代醫家著述中少陰人病經驗行用要藥十三方巴豆藥六方 2265
19 新定少陰人病應用要藥二十二方 1282
18 少陽人 脾受寒 表寒病論 949
少陽人 胃受熱 裏熱病論 972
16 (少陽人) 泛論 910
15 張仲景 傷寒論中 少陽人病 經驗設方 十方 843
14 元明二代醫家著述中 少陽人病 經驗行用要藥 九方 1056
13 新定 少陽人病 應用要藥 十七方 852
12 太陰人 胃脘受寒 表寒病論 1282
11 太陰人 肝受熱 裏熱病論 801
10 (太陰人) 泛論 973
9 張仲景 傷寒論中 太陰人病 經驗設方藥 四方 776
8 唐宋明三代醫家著述中 太陰人病 經驗行用要藥 九方 799
7 新定 太陰人病 應用要藥 二十四方 917
6 太陽人 外感 腰脊病論 881
5 太陽人 內觸 小腸病論 820
4 本草所載 太陽人病 經驗要藥 單方十種 及 李? ?信 經驗要藥 單方二種 956
3 新定 太陽人病 應用設方藥 二方 792
2 廣濟說 830
1 四象人 辨證論 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