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 經

한닥터 2008.12.08 조회 수 971 추천 수 0

               難    經

  一難曰: 十二經皆有動?. 獨取寸口, 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謂也?
   十二經皆有動?者, 如手太陰?動: 中府, 雲門, 天府, 俠白; 手陽明?動: 合谷, 陽溪; 手少陰?動: 極泉; 手太陽?動: 天?; 手厥陰?動: 勞宮; 手少陽?動: 禾?; 足太陰?動: 箕門, ?門; 足陽明?動: ?陽, 大迎, 人迎, 氣?; 足少陰?動: 太溪, 陰谷; 足太陽?動: 委中; 足厥陰?動: 太?, 五里, 陰廉; 足少陽?動: 下關, 聽會之類也. 謂之經者, 以榮衛之流行經常不息者而言; 謂之?者, 以血理之分?行?者而言也. 故經者徑也, ?者백야. 越人之意, 蓋謂凡此十二經, 經皆有動?, 如上文所云者, 今置不取, 乃獨取寸口以決臟腑死生吉凶何耶?
    然, 寸口者, ?之大會, 手太陰之?動也 (然者答詞, 余傷此)
   寸口, 謂氣口也. 居手太陰魚際却行一寸之分, 氣口之下曰關, 曰尺云者. 而榮衛之行于陽者, 二十五度, 行于陰者, 亦二十五度, 出入陰陽, 參交互注, 無少間斷, 五十度畢, 適當漏下百刻, 爲一?時, 又明日之平旦矣. 乃復會于手太陰, 此寸口所以爲五臟六腑之所終始, 而法有取于是焉. 人一呼一吸爲一息, 每刻一百三十五息, 每時八刻, 計一千八十息, 十二時九十六刻, 計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息, 刻之余分, 得五百四十息, 合一萬三千五百息也. 一息?行六寸, 每二刻二百七十息, ?行一十六丈二尺, 每時八刻, ?行六十四丈八尺. 榮衛四周于身, 十二時, 計九十六刻, ?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 爲四十八周身; 刻之余分, 行二周身, 得三十二丈四尺, 總之爲五十度周身, ?得八百一十丈也. 此呼吸之息, ?行之數, 周身之度, 合晝夜百刻之詳也. 行陽行陰, 謂行晝行夜.
   七難曰: 經言少陽之至, 乍大乍小, 乍短乍長; 陽明之至, 浮大而短; 太陽之至, 洪大而長; 太陰之至, 緊大而長; 少陰之至, 緊細而微; 厥陰之至, 沈短而數. 此六者, 是平?邪? 然, 皆王?也.
    六?者之王, 說見下文.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然, 冬至之後, 得甲子少陽王, 復得甲子陽明王, 復得甲子太陽王, 復得甲子太陰王, 復得甲子少陰王, 復得甲子厥陰王, 王各六十日, 六六三百六十日, 以成一歲. 此三陽, 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
    上文言三陽,三陰之王?,此言三陽三陰之王時, 當其時, 則見其?也.
    劉溫舒曰: 至眞要大論云: 厥陰之至其?弦, 少陰之至其?鉤, 太陰之至其?沈, 少陽之至大而浮, 陽明之至短而?, 太陽之至大而長. 亦隨天地之氣卷舒也. 如春弦, 夏洪, 秋毛, 冬石之類, 則五運六氣四時亦皆應之, 而見于?耳. 若平人氣象論, 少陽?至洪大而長, 少陽?至乍數, 乍短乍長, 陽明?至浮大而短. <難經> 引之以論三陰, 三陽之?者, 以陰陽始生之淺深而言之也.
    十二難曰: 經言五臟?已絶于內, 用針者反實其外, 五臟?已絶于外, 用針者反實其內. 內外之絶, 何以別之? 然, 五臟?已絶于內者, 腎肝氣已絶于內也, 而醫反補其心肺; 五臟?已絶于外者, 其心肺?已絶于外也, 而醫反補其腎肝. 陽絶補陰, 陰絶補陽, 是謂實實虛虛, 損不足而益有餘, 如此死者, 醫殺之耳.
    <靈樞> 云: 凡將用針, 必先診?, 視氣之劇易, 乃可以治也. 又云: 所謂五臟之氣, 已絶于內者, ?口氣內絶不至, 反取其外之病處, 與陽經之合, 有留針以致陽氣, 陽氣至則內重竭, 重竭則死. 其死也, 無氣以動, 故靜; 所謂五臟之氣, 已絶于外者, ?口氣外絶不至, 反取其四末之輸, 有留針以致其陰氣, 陰氣至則陽氣反入, 入則逆, 逆則死矣. 其死也, 陰氣有餘, 故躁. 此 <靈樞> 以?口內外言陰陽也. 越人以心, 肺, 腎, 肝內外陰陽, 其理亦由是也.
    二十二難曰: 經言?有是動, 有所生病, 一?變爲二病者, 何也? 然, 經言是動者氣也, 所生病者血也, 邪在氣, 氣爲是動, 邪在血, 血爲所生病. 氣主?之, 血主濡之, 氣留而不行者, 爲氣先病也, 血壅而不濡者, 爲血後病也, 故先爲是動, 後所生也.
    三十五難曰: 五臟各有所腑, 皆相近, 而心, 肺獨去大腸, 小腸遠者, 何謂也? 然, 經言心榮肺衛, 通行陽氣, 故居在上; 大腸, 小腸傳陰氣而下, 故居在下, 所以相去而遠也.             
    四十難曰: 經言肝主色, 心主臭, 脾主味, 肺主聲, 腎主液. 鼻者肺之候, 而反知香臭, 耳者腎之候, 而反聞聲, 其義何也? 然. 肺者, 西方金也, 金生于巳, 巳者, 南方火也, 火者心, 心主臭, 故令鼻知香臭. 腎者, 北方水也. 水生于申, 申者, 西方金, 金者肺, 肺主聲, 故令耳聞聲.
    四明陣氏曰: 臭者心所主, 鼻者肺之竅, 心之?上肺, 故令鼻能知香臭也. 聲者肺所主, 耳者腎之竅, 腎之?上肺, 故令耳能聞聲也. 愚按越人此說, 蓋以五行相生之義而言, 且見其相因而爲用也.
    四十三難曰: 人不食飮, 七日而死者, 何也? 然, 人胃中當有留穀二斗, 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 一行二升半, 日中五升, 七日, 五十三斗五升, 而水穀盡矣. 故平人不食飮七日而死者, 水穀津液俱盡, 卽死矣.
    水去則榮散, 穀消則衛亡, 榮散衛亡, 神無所?, 故死.
    四十六難曰: 老人臥而不寐, 少壯寐而不寤者, 何也? 然, 經言少壯者血氣盛, 肌肉滑, 氣道通, 榮衛之行, 不失于常, 故晝日精, 夜不寤也. 老人血氣衰, 肌肉不滑, 榮衛之道?, 故晝日不能精, 夜不得寐也.
    老臥不寐, 少寐不寤, 係乎榮衛血氣之有餘, 不足也.
    四十七難曰: 人面獨能耐寒者, 何也? 然, 人頭者, 諸陽之會也, 諸陰?皆至頸胸中而還, 獨諸陽?皆上至頭耳, 故令面耐寒也.  
    四十九難曰: 有正經自病, 有五邪所傷, 何以別之? 然, 憂愁思慮則傷心, 形寒飮冷則傷肺, 怒氣逆, 上而不下, 則傷肝, 飮食勞倦則傷脾, 久坐濕地, 强力入水則傷腎, 是正經之自病也.
    何謂五邪? 然, 有中風, 有傷暑, 有飮食勞倦, 有傷寒, 有中濕, 此之謂五邪.
    謝氏曰: 飮食勞倦, 自是二事, 飮食得者, 飢飽失時, 此外邪傷也. 勞倦得者, 勞形力而致倦怠, 此正經自病也.
    假令心病, 何以知中風得之? 然, 其色當赤. 何以言之? 肝主色, 自入爲靑, 入心爲赤, 入脾爲黃, 入肺爲白, 入腎爲黑. 故知肝邪入心當赤色. 其病身熱脇下滿痛, 其?浮大而弦. 何以知傷暑得之? 然, 當惡臭. 何以言之? 心主臭, 自入爲焦臭, 入脾爲香臭, 入肝爲?臭, 入腎爲腐臭, 入肺爲腥臭. 故知心病當惡臭. 其病身熱而煩, 心痛, 其?浮大而散.
    何以知飮食勞倦得之? 然. 當喜苦味也. 虛爲不欲食, 實爲飮食. 何以言之? 脾主味, 入肝爲酸, 入心爲苦, 入肺爲腎, 入腎爲鹹, 自入爲甘, 故知脾邪入心, 爲喜苦味也. 其病身熱而體重嗜臥, 四肢不收, 其?浮大而緩.
    何以知傷寒得之? 然, 當?言妄語. 何以言之? 肺主聲, 入肝爲呼, 入心爲言, 入脾爲歌, 入腎爲呻, 自入爲哭, 故知肺邪入心, 爲?言妄語也. 其病身熱, ??惡寒, 甚則喘咳, 其?浮大而?.
    何以知中濕得之? 然, 當喜汗出不可止. 何以言之? 腎主液, 入肝爲泣, 入心爲汗, 入脾爲涎, 入肺爲涕, 自入爲唾. 故知腎邪入心, 爲汗出不可止也. 其病身熱而少腹痛, 足脛寒而逆. 其?沈濡而大, 此五邪之法也.
    此篇越人蓋言陰陽臟腑經絡之偏虛偏實者也. 由偏實也, 故內邪得而生; 由偏虛也, 故外邪得而入.
    五十難曰: 病有虛邪, 有實邪, 有微邪, 有賊邪, 有正邪, 何以別之? 然, 從後來者爲虛邪, 從前來者爲實邪, 從所不勝來者爲賊邪, 從所勝來者爲微邪, 自病者爲正邪.

-그림 (도표)

   何以言之? 假令心病, 中風得之爲虛邪, 傷暑得之爲正邪, 飮食勞倦得之爲實邪, 傷寒得之爲微邪, 中濕得之爲賊邪.
   五十一難曰: 病有欲得溫者, 有欲得寒者, 有欲得見人   

者 有不欲得見人者, 而各不同, 病在何藏府也? 然, 病欲得寒, 而欲見人者, 病在府也; 病欲得溫, 而不欲得見人者, 病在藏也. 何以言之? 府者陽也, 陽病欲得寒, 又欲見人; 藏者陰也, 陰病欲得溫, 又欲閉戶獨處, 惡聞人聲. 故以別知藏府之病也.
 五十二難曰 : 府藏發病, 根本等不? 然, 不等也 .然, 藏病者, 止而不移, 其病不離其處 ; 府病者, 彷彿賁響, 上下行流, 居處無常. 故以此知藏府根本不同也.
 五十五難曰 : 病有積有聚, 何以別之? 然, 積者, 陰氣也; 聚者, 陽氣也. 故陰沈而伏, 陽浮而動. 氣之所積名曰積, 氣之所聚名曰聚. 故積者, 五藏所生; 聚者, 六腑所成也. 積者陰氣也, 伎始發有常處, 其痛不難其部, 上下有所終始, 左右有所窮處. 聚者陽氣也, 其始發無根本, 上下無所留止, 其痛無常處, 謂之聚. 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五十六難曰 : 五藏之積, 各有名乎? 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 肝之瘠名曰肥氣(盛也), 在左脇下, 如覆杯, 有頭足. 久不愈, 令人發咳逆, ??, 連歲不已. 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何以言之? 肺病傳於肝, 肝當傳脾, 脾季夏適王, 王者不受邪, 肝復欲還肺, 肺不肯受, 故留結爲積, 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心之積名曰伏梁(伏而不動, 如梁木然), 起齊上, 大如臂, 上至心下. 久不愈, 令人病煩心. 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以言之? 臂病傳心, 心當傳肺, 肺以秋適王, 王者不受邪, 心復欲還腎, 腎不肯受, 故留結爲積, 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積名曰?氣(?塞不通), 在胃脘, 覆大如盤. 久不愈, 令人四肢不收, 發黃疸, 飮食不爲肌膚. 以冬壬癸日得之. 何以言之? 肝病傳脾, 脾當傳腎, 腎以冬適王, 王者不受邪, 脾復欲還肝, 肝不肯受, 故留結爲積, 故知?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積名曰息賁(或息或賁), 在右脇下, 覆大如杯. 久不已, 令人?淅寒熱, 喘咳, 發肺壅. 以春甲乙佚得之. 何以言之? 心病傳肺, 肺當傳肝, 肝以春適王, 王者不受邪, 肺復欲還心, 心不肯受, 故留結爲積. 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腎之積名曰賁豚(若豚之賁, 不常定也. 豚性燥, 故名之), 發於少腹, 上至心下, 若豚狀, 或上或下無時. 久不已, 令人喘逆, 骨?, 少氣. 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以言之? 脾病傳腎, 腎當傳心, 心以夏適王, 王者不受邪, 腎復欲還脾, 脾不肯受, 故留結爲積, 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是五積之要法也.
 五十九難曰 : 狂癲之病, 何以別之? 然, 狂之始發, 少臥而不饑, 自高賢也, 自辨智也, 自貴倨也. 妄笑, 好歌樂, 妄行不休是也. 癲疾始發, 意不樂, 直視??. 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六十難曰 : 頭, 心之病, 有厥痛, 有眞痛, 何謂也? 然, 手三陽之脈受風寒, 伏留而不去者, 則名厥頭痛 ; 入連在惱者, 名眞頭痛. 其五藏氣(邪氣). 相干, 名厥心痛 ; 其痛甚, 但在心, 手足靑者, 卽名眞心痛. 其眞心痛者, 旦發夕死, 夕發旦死.
 六十一難曰 : 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 聞而知之謂之聖, 問而知之謂之工, 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何謂也? 然, 望而知之者, 望見其五色, 以知其病.
《素問》 五臟生成篇云: 色見靑如草滋 黃如枳實 黑如? 赤如?血 白如枯骨者 皆死; 靑如翠羽 赤如鷄冠 黃如蟹腹 白如豕膏 黑如烏翠者 皆生. 《靈樞》云: 靑黑爲痛 黃赤爲熱 白爲寒. 云曰: 赤色出于兩? 大如拇指者 病雖小愈, 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顔色), 大如拇指, 必不病而卒. 又云: 診血脈者, 多赤多熱, 多靑多痛, 多黑如久?, 多黑, 多赤, 多靑, 皆見者, 爲寒熱身痛, 面色微黃, 治垢黃, 爪甲上黃, 黃疸也. 又如驗産婦, 面赤舌靑, 母活子死, 面靑舌赤沫出, 母死子活. 脣口俱靑, 子母俱死之類也.
   聞而知之者, 聞其五音以別其病.
   四明陳氏曰: 五臟有聲, 而聲有音, 肝聲呼, 音應角, 調而直, 音聲相應則無病, 角亂則病在肝: 心聲笑, 音應徵, 和而長, 音聲相應則無病, 徵亂則病在心: 脾聲歌, 音應宮, 大而和, 音聲相應則無病 宮亂則病在脾: 肺聲哭, 音應商, 輕而頸, 音聲相應則無病, 商亂則病在肺: 腎聲呻, 音應羽, 沈而深, 音聲相應則無病, 羽亂則病在腎
   聞而知之者, 聞其所欲五味, 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靈樞》云:, 五味入口, 各有所走, 各有所病, 酸主筋, 多食之, 令人?, 咸走血, 多食之, 令人渴: 辛主氣, 多識之, 令人洞心. 辛與氣俱行, 故辛入心而與汗俱出: 苦主骨, 多食之, 令人變嘔: 甘主肉, 多食之, 令人문心. 推此, 則知問其所欲五味, 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袁氏曰: 問其所欲五味中偏嗜偏多食之物, 則知臟器有偏勝偏絶之候也.
   切脈而知之者, 診其寸口, 視其虛實, 以知其病, 病在何臟腑也
   診寸口, 卽第一難之義
   王氏脈法贊曰: 脈有三部, 尺, 寸及關, 榮衛流行, 不失衡銓, 腎沈, 心洪, 肺浮, 肝弦, 此自常經, 不失銖錢, 出入升降, 漏刻周旋, 水下二刻, 脈一周身, 旋復寸口, 虛實見焉.
   經言以外知之曰怪, 以內知之曰神, 此之謂也.
   以外知之望聞, 以內知之問切也. 神, 微妙也. 怪, 通明也

0개의 댓글

번호 제목 조회 수
229 衛氣行論 1110
228 珍要經經論 1131
227 刺禁論 1148
226 五奪不可瀉 1115
225 四季不可刺 1027
224 死期不可刺 1052
223 刺法論 1120
222 五刺應五臟論 1071
221 九刺應九變論 1161
220 十二刺應十二經論 1092
219 手足陰陽經脈刺論 1074
218 標本論 1053
217 刺王公布衣 1057
216 刺常人黑白肥瘦 1093
215 刺壯士 1077
214 刺?兒 971
難 經 971
212 周身經穴賦 《醫經小學》 1113
211 百症賦《聚英》 989
210 標幽賦 楊氏注解 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