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幽賦 楊氏注解

한닥터 2008.12.08 조회 수 1085 추천 수 0

標幽賦       楊氏注解

  拯救之法, 妙用者針.
  劫病之功, 莫捷於鍼灸. 故《素問》諸書. 爲之首載, 緩和?扁?華, 俱以此稱神醫. 蓋一針中穴, 病者應手而起, 誠醫家之所先也. 近世此科幾于絶傳, 良爲可嘆! 經云: 拘於鬼神者, 不可與言至德; 惡于?石者, 不可與言至巧. 此之謂也. 又語云: 一針?二灸?三服藥. 則鍼灸爲妙用可知. 叢醫者, 奈之何不?講乎?
  察歲時于天道,
  夫人身十二經, 三百六十節, 以應一歲十二月, 三百六十日. 歲時者, 春暖, 夏熱, 秋凉, 冬寒, 此四時之正氣. 苟或春應暖而反寒, 夏應熱而反凉, 秋應凉而反熱, 冬應寒而反暖, 是故冬傷于寒, 春必溫病; 春傷于風, 夏必?泄; 夏傷于暑, 秋必??; 秋傷于濕, 上逆而?. 岐伯曰: 凡刺之法, 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 氣定乃刺焉. 是故天溫日陽, 則人血?液而衛氣浮, 故血易瀉, 氣易行; 天寒日陽, 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沈. 月始生, 則氣血始淸, 衛氣始行; 月廓滿, 則氣血實, 肌肉堅; 月廓空, 則肌肉減, 經絡虛, 衛氣去, 形獨居. 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天寒無刺, 天溫無灸, 月生無瀉, 月滿無補, 月廓空無治, 是謂得天時而調之. 若月生而瀉, 是謂臟虛; 月滿而補, 血氣洋溢; 洛有留血, 名曰重實. 月廓空而治, 是謂亂經. 陰陽相錯, 眞邪不別, 沈以留止, 外虛內亂, 淫邪內起. 又曰: 天有五運, 金水木火土也; 地有六氣, 風寒暑濕燥熱也.
定形氣于予心.
  經云: 凡用針者,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 以調其氣之虛實, 實則瀉之, 虛則補之, 必先定氣血脈, 以後調之. 形盛脈細, 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脈大, 胸中多氣者死. 形氣相得者生, 不調者病, 相失者危, 是故色脈不順而莫針. 戒之戒之!
  春夏瘦而刺淺, 秋冬肥而刺深.
  經云: 病有沈浮, 刺有淺深, 各至其理, 無過其道, 過之則內傷, 不及則外壅, 壅則賊邪從之, 淺深不得, 反爲大賊. 內傷五臟, 後生大病. 故曰春病在豪毛?理, 夏病在皮膚. 故春夏之人, 陽氣輕浮, 肌肉瘦薄, 血氣未盛宜刺之淺; 秋病在肉脈, 冬病在筋骨, 秋冬則陽氣收藏, 肌肉肥瘦, 血氣充滿, 刺之宜深. 又云: 春刺十二井, 夏刺十二榮, 季夏刺十二兪, 秋刺十二經, 冬刺十二合, 以配木火土金水. 理見子午流注.
  不窮經絡陰陽, 多逢刺禁;
  經有十二: 手太陰肺, 少陰心, 厥陰心包絡, 太陽小腸, 少陽三焦, 陽明大腸; 足太陰脾, 少陰腎, 厥陰肝, 太陽膀胱, 少陽膽, 陽明胃也. 絡有十五: 肺絡列缺, 心絡通里, 心包絡內關, 小腸絡支正, 三焦絡外關, 大腸絡偏歷, 脾絡公孫, 腎絡大鐘, 肝絡?溝, 膀胱絡飛揚, 膽絡光明, 胃絡豊隆, 陰?絡照海, 陽?絡申脈, 脾絡大絡大包, 督脈絡長强, 任脈絡尾?也. 陰陽者, 天之陰陽, 平旦至日中, 天之陽, 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 天之陽, 陽中之陰也. 合夜至鷄鳴, 天之陰, 陰中之陰也. 鷄鳴至平旦, 天之陰, 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 至于人身, 外爲陽, 內爲陰, 背爲陽, 腹爲陰, 手足皆以赤白肉分之. 五臟爲陰, 六腑爲陽, 春秋之病在陽, 秋冬之病在陰. 背固爲陽, 陽中之陽, 心也; 陽中之陰, 肺也. 腹故爲陰, 陰中之陰, 腎也; 陰中之陽, 肝也; 陰中之至陰, 脾也. 此皆陰陽表裏, 內外雌雄, 相輸應也, 是以應天之陰陽. 學者苟不明此經絡, 陰陽升降, 左右不同之理, 如病在陽明, 反攻厥陰, 病在太陽, 反攻太陰, 遂致賊邪未除, 本氣受蔽, 則有勞無功, 反犯禁刺.
旣論臟腑虛實, 須向經尋.
  慾知臟腑之虛實, 必先診其脈之盛衰, 旣知脈之盛衰, 又必變其經脈之上下. 臟者, 心, 肝, 脾, 肺, 腎也. 腑者, 膽, 胃, 大小腸, 三焦, 膀胱也. 如脈之衰弱者, 其氣多虛, 爲痒爲麻也. 脈之盛大者, 其血多實, 爲腫爲痛也. 然臟腑居位乎內, 而經絡播行乎外, 虛則補其母也, 實則瀉其子也. 若心病, 虛則補肝木也, 實則瀉脾土也. 至于本經之中, 而亦有子母焉. 假如心之虛者, 取本經少沖以補之, 少?者井木也, 木能生火也; 實取神門以瀉之, 神門者兪土也, 火能生土也. 諸經莫不皆然, 要之不離乎五行相生之理, 當細思之!
  原夫起自中焦, 水初下漏, 太陰爲始, 至厥陰而方終; 穴出云門, 抵期門而最后.
  此言人之氣脈, 行于十二經爲一周, 除任, 督之外, 計三百九十三穴. 一日一夜有百刻, 分于十二時, 每一時有八刻二分, 每一刻計六十分, 一時共計五百分. 每日寅時, 手太陰肺經生自中焦中府穴, 出于云門起, 至少商穴止; 卯時手陽明大腸經, 自商陽起至迎香止; 辰時足陽明胃經, 自頭維至?兌; 巳時足太陰脾經, 自隱白至大包; 午時手太陰心經, 自極泉至少沖; 未時手太陽小腸經, 自少澤至聽宮; 申時足太陽膀胱經, 自睛明至至陰; 酉時足少陰腎經, 自湧泉至兪府; 戌時手厥陰心包經, 自天地至中沖; 亥時手少陽三焦經, 自關沖至耳門; 子時足少陽膽經, 自瞳子?竅陰; 丑時足厥陰肝經, 自大敦至期門而終. 周而復始, 與滴漏无差也.
  正經十二, 別絡走三百余支;
  十二經者, 卽手足三陰, 三陽之正經也. 別絡者, 除十五絡, 又有橫絡, 孫絡, 不知其紀, 散走于三百余支脈也.
  正側仰伏, 氣血有六百余候.
  此言經絡, 惑正或側, 或仰或伏, 而氣血循行孔穴, 一周于身, 榮行脈中三百余候, 衛行脈外三百余候.
  手足三陽, 手走頭而頭走足; 手足三陰, 足走腹而胸走手.
  此言經絡, 陰升陽降, 氣血出入之機, 男女無以異.
  要識迎隨, 須明逆順.
  迎隨者, 要知榮衛之流注, 經脈之往來也. 明其陰陽之經, 逆順而取之. 迎者以針頭朝其源而逆之, 隨者以針頭從其流而順之. 是故逆之者爲瀉, 爲迎, 順之者爲補, 爲隨. 若能知迎知隨, 令氣必和, 和氣之方, 必在陰陽, 升降上下, 源流往來, 逆順之道明矣.
  況夫陰陽. 氣血多少爲最. 厥陰, 太陽, 少氣多血; 太陰少陰, 少血多氣; 而又氣多血少者, 少陽之分; 氣盛血多者, 陽明之位.
此言三陰, 三陽, 氣血多少之不同, 取之必記爲最要也.
  先詳多少之宜, 次察應至之氣.
  凡用針者, 先明上文氣血之多少, 次觀針氣之來應.
  輕滑慢而未來, 沈澁緊而已至.
  輕浮, 滑虛, 慢遲, 入針之后値此三者, 乃眞氣之未到; 沈重, 澁滯, 緊實, 入針之后値此三者, 是正氣之已來.
  旣至也. 量寒熱而留疾;
  留, 住也; 疾, 速也. 此言正氣旣至, 必審寒熱而施之.
  故經云: 刺熱須至寒者, 必留針, 陰氣隆至, 乃呼之, 去徐, 其穴不閉; 刺寒須至熱者, 陽氣隆至, 針氣必熱, 乃吸之, 去疾, 其穴急?之.
未至也, 据虛實而候氣.
  氣之未至, 或進或退, 或按或提, 導之引之, 候氣至穴而方行補瀉. 經曰: 虛則推內進?, 以補其氣; 實則循?彈努, 以引其氣.
  氣之至也, 如魚呑鉤餌之沈浮; 氣未之也, 如閑處幽堂之深遠.
  氣旣至, 則針有澁緊, 似魚呑鉤, 或沈或浮而動; 其氣不來, 針自輕滑, 如閑居靜室之中, 寂然無所聞也.
  氣速至而速效, 氣遲至而不治.
  言下針若得氣來速, 則病易?, 而效亦速也. 氣若來遲, 則病難愈, 而有不治之猶. 故賦云: 氣速效速, 候之不至, 必死無疑矣.
  觀夫九針之法, 毫針最微, 七星上應, 衆穴主持.
  言九針之妙, 毫針最精, 上應七星, 又爲三百六十穴之針.
  本形金也, 有?邪扶正之道.
  本形, 言針也. 針本出于金, 古人以?石, 今人以鐵代之. ?, 除也. 邪氣盛, 針能除之. 扶, 輔也. 正氣衰, 針能補之.
短長水也, 有決凝開滯之機.
  此言針有長短, 猶水之長短, 人之氣血凝滯而不通, 猶水之凝滯而不通也. 水之不通, 決之使流于湖海, 氣血不通, 針之使周于經脈, 故言針應水也.
  定刺象木, 或斜或正;
此言木有斜正, 而用針亦有或斜或正不同. 刺陽經者, 必斜臥其針, 無傷其衛; 刺陰分者, 必正立其針, 毋傷其榮, 故言針應木也.
口藏比火, 進陽補羸.
口藏, 以針含于口也. 氣之溫, 如火之溫也. 羸, 瘦也. 凡下針之時, 必口內溫針暖, 使榮衛相接, 進己之陽氣, 補彼之瘦弱, 故言針應火也.
  順機?而可塞以象土,
  循者, 用手上下循之, 使氣血往來也. 機?者, 針畢以手?閉其穴, 如用土塡塞之義, 故言針應土也.
  實應五行而可知.
  五行者, 金, 水, 木, 火, 土也. 此結上文, 針能應五行之理也.
然是三寸六分, 包含妙理;
言針雖但長三寸六分, 能巧運神機之妙, 中含水火, 回倒陰陽, 其理最玄妙也.
雖細楨于豪髮, 同貫多岐.
  楨, 針之干也. 岐, 氣血往來之路也. 言針之于, 雖如毫發之微小, 能貫通諸經血氣之道路也.
  可平五臟之寒熱, 能調六腑之虛實.
  平, 治也. 調, 理也. 言針能調治臟腑之疾, 有寒則溫之, 熱則淸之, 虛則補之, 實則瀉之.
  拘攣閉塞, 遺八邪而去矣; 寒熱痺痛, 開四關而已之.
  拘攣者, 筋脈之拘束. 閉塞者, 氣血之不通. 八邪者, 所以候八風之虛邪, 言疾有攣閉, 必驅散八風之邪也. 寒者, 身作顫而發寒也. 熱者, 身作潮而發熱也. 四關者, 六臟有十二原, 出于四關, 太?, 合谷是也. 故太乙移宮之日, 主八

風之邪, 令人寒熱疼痛, 若能開四關者, 兩手兩足, 刺之而已. 立春一日起艮, 名曰天留宮, 風從東北來爲順令; 春分一日起震, 名曰倉門宮, 風從正東來爲順令; 夏至一日起離, 名曰上天宮, 風從正南來爲順令; 秋分一日起兌, 名曰倉果宮, 風從正南來爲順令; 立冬一日起乾, 名曰新洛宮, 風從西北來爲順令; 冬至一日起坎, 名曰?蟄宮, 風從正北來爲順令. 其風着人爽神氣, 去??. 背逆謂之惡風毒氣, 吹形骸則病, 名曰時氣留伏. 流入肌骨臟腑, 雖不卽患, 后因風寒暑濕之重感, 內緣飢飽勞欲之染着, 發患曰內外兩感之痼疾, 非刺鍼以調經絡, 湯液引其營衛, 不能已也. 中宮名曰招搖宮, 共九宮焉. 此八風之邪, 得其正令, 則人無疾, 逆之, 則有病也.
  凡刺者, 使本神調而后人; 旣刺也, 使本神定而氣隨. 神不朝而勿刺, 神已定而可施.
  凡用鍼者, 必使患者精神已朝, 而后方可入鍼, 旣鍼之, 必使患者精神才定, 而后施鍼行氣, 若氣不朝, 其鍼爲輕滑, 不知疼痛, 如揷豆腐者, 莫與進之, 必使之候. 如神氣旣至, 鍼自緊澁, 可與依法察虛實而施之.
  定脚處, 取氣血爲注意;
  言欲下鍼之時, 必取陰陽氣血多少爲主, 詳見上文.
下手處, 認水木是根基.
  下手, 亦言用鍼也. 水者母也, 木者子也, 是水能生木也. 是故濟母裨其不足, 奪子平其有餘, 此言用鍼, 必先認子母相生之義. 奉水木而不及土金火者, 省文也.
  天地人三才也, 涌泉同璇璣, 百會;
  百會一血在頭, 以應乎天; 璇璣一血在胸, 以應乎人; 涌泉一血在足心, 以應乎地, 是爲三才也.
上中下三部也, 大包與天樞, 地機.
  大包二穴在乳后, 爲上部; 天樞二穴在臍旁, 爲中部; 地機二穴在足?, 爲下部, 是爲三部也.
  陽交, 陽維井督帶, 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陽交脈, 起于足根中, 循外?, 上入風池, 通足太陽膀胱經, 申脈是也. 陽維脈者, 維持諸陽之會, 通手少陽三焦經, 外關是也. 督脈者, 起于下極之?, 幷于脊離, 上行風府過腦循額, 至鼻入?交, 通手太陽小腸經, 後谿是也. 帶脈起于季肋, 回身一周, 如系帶然, 通足少陽膽經, 臨泣是也. 言此奇經四脈屬陽, 主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陰交, 陽交, 任, 衝脈, 去心腹脇肋在離之疾.
  陰交脈, 亦起于足根中, 循內?, 上行至咽喉, 交貫衝脈, 通足少陰腎經, 照海是也. 陰維脈者, 維持諸陰之交, 通手厥陰心包絡經, 內關是也. 任脈起于中極之下, 循腹上至咽喉, 通手太陰肺經, 列缺是也. 衝脈起于氣衝, 幷足少陰之經, 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通足太陰脾經, 公孫是也. 言此奇經四脈屬陰, 能治心腹脇肋在離之疾.
  二陵, 二?, 二交, 似續而交五大;
  二陵者, 陰陵泉, 陽陵泉也. 二?者, 陽交, 陰交也; 二?者, 陰交, 陽交也. 續, 接續也. 五大者, 五體也. 言此六穴, 相交接于兩手, 兩足幷頭也.
兩間, 兩商, 兩井, 相依而別兩支.
  兩間者, 二間, 三間也. 兩商者, 少商, 商陽也. 兩井者, 天井, 肩井也. 言六穴相依而分別于手之兩支也.
  大? 取穴之法, 必有分寸, 先審自意, 次觀分肉;
  此言取量穴法, 必以男左女中指, 與大指相屈如?, 取內側紋兩角爲一寸, 各隨長短大小取之, 此乃同身之寸. 先審病者是何病? 屬何經? 用何穴? 審于我意; 次察病者, 瘦肥長短, 大小分肉, 骨節發際之間, 量度而取之.
或伸屈而得之, 或平直而安定.
  伸屈者, 如取?跳之穴, 必須伸下足, 屈下足, 以取之, 乃得其穴. 平直者, 或平臥而取之, 或正坐而取之, 或正立而取之, 自然安定, 如承漿在脣下宛宛中之類也.
  在兩部筋骨之側, 陷下爲直; 在陰分??之間, 動脈相應.
  兩部者, 諸陽之經也, 如合谷, 三里, 陽陵泉等穴, 必取俠骨側指陷中爲直也. 陰分者, 諸陰之經也, 如手心, 脚內, ?腹等穴, 必以筋骨??動脈應之, 乃爲直血也.
  取五穴用一血而必端, 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此言取穴之法, 必須点取五穴之中, 而用一穴, 卽可爲端的矣. 若用一經, 必須取三經而正一經之是非矣.
  頭部與肩部詳分, 督脈與任脈易定.
  頭部與肩部, 則穴繁多, 但醫者以自意詳審, 大小肥瘦而分之. 督,任二脈, 直行背腹中, 而有分寸, 則而定也.
  明標與本, 論刺深刺淺之經;
  標本者, 脾志一端也, 有六經之標本, 有天地陰陽之標本, 有傳病之標本. 以人身論之, 則外爲標, 內爲本; 陽爲表, 陰爲本; 臟陽爲表, 腑陰爲本; 臟腑在內爲本, 經絡在外爲表也. 六經之標本者, 足太陽之本, 在足?上五寸, 標在目; 足少陽之本在竅陰, 標在耳之類是也. 更有人身之臟腑, 陽氣陰血, 經絡, 各有標本. 以病論之, 先受病爲本, 後傳變爲標, 凡治病者, 先治其本, 後治其標, 余症皆除矣. 謂如先生經病, 后滋生重病, 亦先治其經病也. 若有中滿, 無間標本, 先治中滿爲急. 若中滿, 大小便不利, 亦無標本, 先利大小便, 治中滿充急也. 除此三者之外, 皆治其本, 不可不愼也. 從前來者實邪, 從後來者虛邪,  此子能令母實, 母能令子虛也. 治法虛則補其母, 實則瀉其子, 假令肝水心之邪, 是從前來者, 爲實邪也, 當瀉其火; 然直瀉火, 十二經絡中, 各有金,木,水,火,土也. 當木之本, 分其火也. 故標本論云: 本而標之, 先治其本, 後治其標. 旣肝受火之邪, 先于肝經五穴, 瀉榮火行間也. 以藥論, 入肝經藥爲引, 用瀉心藥爲君也. 是治實邪病矣. 又假令肝受腎邪, 是爲從後來者, 爲虛邪, 當補其母, 故標本論云; 標以本之, 先治其表, 後治其本, 肝木旣受邪, 當先于腎經涌泉穴補木, 是先治其本也. 以藥論之, 入腎經藥爲引, 用補肝經藥爲君, 是也. 以得病之日爲本, 傳病之日爲標, 亦是.
住痛移疼, 取相交相貫之經.
  此言用鍼之法, 有住痛移疼之攻者也. 先以針左行右轉, 而得九數, 復以針右行右轉, 而得六數, 此內陰陽交貫之道也. 經脈亦有交貫, 如手太陰肺之列缺, 交于陽明之路, 足陽明胃之豊隆, 走于太陰之經, 此之類也.
  豈不聞臟腑病, 而求門, 海, 兪, 募之微;
  門海者, 如章門, 氣海之類. 兪者, 五臟六腑之兪也, 俱在背部二行. 募者, 臟腑之募, 肺募中府, 心募巨闕, 肝募期門, 脾募章門, 腎募京門, 胃募中脘, 膽募日月, 大腸募天樞, 小腸募關元, 三焦募石門, 膀胱募中極. 此言五臟六腑之有病, 必取此門,海,兪,募之最微妙矣.
經絡滯, 而求原,別,交,會之道.
  原者, 十二經之原也. 別, 陽別也. 交, 陰交也. 會, 八會也. 夫十二原者, 膽原丘墟, 肝原太衝, 小腸原腕骨, 心原神門, 胃原衝陽, 脾原太白, 大腸原合谷, 肺原太淵, 膀胱原京骨, 神原太谿, 三焦原陽池, 胞絡原大陵. 八會者, 血會膈兪, 氣會?中, 脈會太淵, 筋會陰陵泉, 骨會大?, 髓會絶骨, 臟會章門, 腑會中脘也. 此言經絡血氣凝結不通者, 必取此原,別,交,會之穴而刺之.
  更窮四根, 三結, 依標本而刺無不?;
  根結者, 十二經之根結也. ?靈樞經?云; 太陰根于隱白, 結于太倉也; 少陰根于涌泉, 結于廉泉也; 厥陰根于大敦, 結于玉堂也; 太陽根于至陰, 結于目也; 陽明根于?兌, 結于鉗耳也; 少陽根于竅陰, 結于耳也; 手太陽根于少澤, 結于天?, 支正也; 手少陽根于關衝, 結于天?, 外關也; 手陽明根于商陽, 結于扶突, 偏歷也. 手三陰之經不載, 不敢强注. 又云: 四根者, 耳根, 鼻根, 乳根, 脚根也. 三結者, 胸結, 指結, 便結也. 此言能竅根結之理, 依上文標本之法刺之, 則疾無不愈也.
但用八法, 五門, 分主客而針無不效.
  針之八法, 一迎隨, 而轉針, 三手指, 四針投, 五虛實, 六動搖, 七提按, 八呼吸. 身之八法, 奇經八脈, 公孫, 衝脈, 胃心胸, 八句是也. 五門者, 天干配合, 分于五也. 甲與己合, 乙與庚合之類是也. 主客者, 公孫主, 內關客之類是也. 或以井榮水經合爲五門, 以邪氣爲兵客, 正氣爲主人. 先用八法, 必以五門推時取穴, 先主後客, 而無不效之理.
  八脈始終達八會, 本是紀綱; 十二經絡十二原, 是爲樞要.
  八脈者, 奇經八脈也. 督脈 任脈 衝脈 帶脈 陰維 陽維 陰? 陽?也. 八會者, 則上文血會膈兪等是也. 此八穴通八脈起止, 達及八會, 本是人之綱領也. 如綱之有綱也. 十二經 十五絡 十二原已注上文. 樞要者, 門戶之樞紐也. 言原出入十二經也.
  一日取六十六血之法, 方見幽微,
  六十六穴者, 則子午流注井榮水原經合也. 陽于注腑, 三十六穴, 陰于注臟, 三十血, 共成六十六穴, 具載五卷子午流注圖中. 此言經絡一日一周于身, 歷行十二經血, 當此之時, 酌取流注之中一血用之, 以見幽微之理.
一時取一十二經之原, 始知要妙.
  十二經原, 俱注上文. 此言一時之中, 當審此日是何經所主, 當此之時, 該取本日此經之原穴而刺之, 則流注之法, 玄妙始可知矣.
  原夫補瀉之法, 非呼吸而在手指;
  此言補瀉之法, 非但呼吸, 而在乎手指之法也. 法分十四者, 循? 提 按 彈 捻 ? 盤 推 內動搖 瓜切 進 退 出 攝者是也. 法則如斯, 巧拙在人, 詳備 ?金針賦?內.
速效之功, 要交正而認本經.
  交正者, 如大腸與肺爲傳送之腑, 心與小腸爲受盛之官, 脾與胃消化之官, 肝與膽爲淸淨之位, 膀胱合腎, 陰陽相通, 表裏相應也. 本經者, 受病之經, 如心之病, 必取小腸之穴兼之, 余?此. 言能認本經之病, 又要認交經正經之理, 則針之功必速矣. 故曰: 寧失其穴, 勿失其經; 寧失其時, 勿失其氣.
   交經繆刺, 左有病而右畔取;
  繆刺者, 刺絡脈也. 右痛而刺左, 左痛而刺右, 此乃交
經繆刺之理也
瀉絡遠針, 頭有病而脚上針
 三陽之經, 從頭下足, 故言頭有病, 必取足穴而刺之.
巨刺與繆刺各導,
巨刺者, 刺經脈也. 痛在于左而右脈病者. 則巨刺之, 左痛刺右, 右痛刺左, 中其經也, 繆刺者, 刺絡脈也. 身形有痛, 九候无病, 則繆刺之, 右痛刺左, 左痛刺右, 中其絡也.
此刺法之相同. 但一中經, 一中絡之導耳.
微針與妙刺相通
  微針刺, 刺之巧也. 妙針刺, 針之妙也, 言二者之相通也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
言針入肉分, 以天, 人 ,地三部而進, 必察其得氣則內外虛實可知矣, 又云, 察脈之三部, 則知何經虛, 何經實也. 視沈浮而辨臟腑之寒溫
言下針之後, 看針氣緩急, 可決臟腑之寒熱也.
 且夫先今針耀, 而慮針損, 次藏口內 而欲針溫
 言欲針下針之時, 必先今針光耀, 看針莫有損?, 次將針含于口內, 今針溫暖與榮衛相接, 无相觸犯也.
目无外視, 手如握虎; 心无內慕, 如待貴人
此戒用針之士, 貴乎專心誠意, 而自重也. 今目无他視, 手如握虎, 恐有傷也; 心无他想, 如待貴人, 恐有責也.
 左手重而多按, 欲今氣散, 右手經而徐入, 不痛之因
 下針之時, 必先以左手大指甲于穴上切之, 則今其氣散, 以右手持針, 輕輕徐入, 此乃不痛之因也.
空心恐怯, 直立側而多暈
 空心者, 未食之前, 此言无刺飢人, 其氣血未定, 則今人恐?, 有?怯之心, 或直立, 或側臥, 必有眩暈之咎也.
背目沈?, 坐臥平而沒昏
 此言欲針下針之時, 必今患人莫視所針之處, 以手爪甲重切其穴, 或臥或坐, 而无昏悶之患也.
 推于十干, 十變, 知孔穴之開闔
 十干者,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也. 十變者. 逐日臨時之變也. 備載[靈鼈八法]中 故得時謂之開, 失時謂之闔
論其五行, 五臟, 察日時之旺衰
 五行五臟, 俱注上文, 此言病于本日時之下, 得五行生者旺, 受五行克者衰, 如心之病, 得甲乙之日時者生旺, 遇壬癸之日時者克衰, 余傷此
 伏如橫弩, 應若發機
 此言用針刺穴, 如弩之視正而發矢, 取其?效, 如射之中的也.
  陰交陽別而定血暈 陰?, 陽維而下胎衣
 陰交穴有二, 一在臍下一寸, 一在足內?上三寸, 各三陰交也, 言此二穴, 能定婦人之血暈, 又言照海, 外關二穴, 能下産婦之胎衣也
  ?厥偏枯, 迎隨?經絡按續
?厥刺, 四肢厥冷痲?, 偏枯者, 中風半身不隨也. 言治此症, 必須按氣通經, 更以迎隨之法, 使血氣貫通, 經絡按續也
漏崩帶下, 溫針使氣血依歸
漏崩帶下刺, 女子之疾也. 言有此症, 必須溫針待暖以補之, 使榮衛調和而歸依也.
靜以久留, 停針待之.
此言下針之後, 必須靜而久停之
 必准刺, 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 端的處, 用大鍾治心內之?痴, 大抵疼痛實瀉, 痒麻虛補
 此言疼痛者. 熱宜瀉之以凉, 痒麻者, 冷宜補之以暖
 體重節痛而兪居, 心下?滿而井主
 兪者, 十二經中之兪, 井者, 十二經中之井也
 心脹咽痛, 針太衝而必除; 脾冷胃疼, 瀉公孫而立愈. 胸滿腹痛刺內關, 脅疼 肋痛針飛虎
 飛虎穴卽之溝穴, 以手于虎口一飛, 中指盡處是穴也
 筋變骨痛而補魂門, 體熱勞嗽而瀉魄戶. 頭風頭痛, 刺申脈如金門; 眼痒眼疼, 瀉光明于地五. 瀉陰極止盜汗, 治小兒骨蒸; 刺?歷利小便, 醫大人水蠱, 中風?跳而宜刺, 虛損夭樞而可取
此五者, 卽地五會也
由是午前卯後, 太陰生而疾溫, 離左西南, 月朔死而速冷
此以月生死爲期, 午前卯後者, 辰, 巳二時也. 當此之時, 太陰月之生也. 是故月廓空无瀉, 宜疾溫之, 離 左西南者, 未, 申 二時也. 當此時分, 太陰月之死也. 是故月廓盈无補, 宜速冷之. 將一月而比一日也. 經云; 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至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瀉?, 十七日十三?, 漸退, 至三十日二?, 月望己前謂之生, 月望己後謂之死. 午前謂之生, 午後謂之死也.
 循?彈努, 留吸母而堅長;
 循者. 用針之後, 以手上下循之, 使血氣往來也. ?者. 出針之後, 以手?閉其穴, 使氣不泄也. 彈努者. 以手輕彈而補虛也. 留吸母者. 虛則補其母. 須待熱至之後, 留吸而堅長也.
 爪下伸提. 疾呼子而噓短
 爪下者. 切而下針也. 伸提刺. 施針經浮豆許曰提. 疾呼子者. 實則瀉其子. 務待寒至之後, 去之速, 而噓且短矣.
 動退空歇. 迎奪右而瀉凉, 推內進?. 隨濟左而補暖
  動退, 以針搖動而退, 如氣不行, 將針伸提而己, 空歇, 撮手而停針, 迎以針逆而迎奪, 卽瀉其子也. 如心之病, 必瀉脾子,  此言欲瀉必施此法也. 推內進者. 用針推內而入也. ?者. 猶如?線之狀. 慢慢轉針, 勿今太緊, 隨, 以針順而隨之; 濟, 則濟其母也. 如心之病, 必補肝母, 此言欲補必用此法也. 此乃遠刺寒熱之法,
故凡病熱者, 先使氣至病所, 次微微提退豆許, 以右旋奪之, 得針下寒而止, 凡病寒者. 先使氣至病所, 次徐徐進針, 以左旋?提和之. 得針下熱而止.
眞之? 大患危疾, 色脈不順而莫針
愼之者. 戒之也. 此言有危篤之疾, 必難其形色, 更察其脈若相反者. 莫與用針, 恐勞而无功, 反獲罪也
寒熱風陰, 飢飽醉勞而切忌
此言无針大寒, 大熱, 大風, 大陰雨, 大飢, 大飽, 大醉, 大勞, 凡此之類, 決不可用針, 實大忌也.
 望不補而晦不瀉, 弦不奪而朔不濟
 望, 每月十五日也. 晦,  每月三十日也. 弦有上, 下弦, 上弦或初七, 或初八, 下弦或?二, ?三也. 朔, 每月初一日也. 凡値此日, 不可用針施法也. 如暴急之疾, 則不拘矣.
 精其心而窮其法, 无灸艾而?其皮
 此言灸也, 勉醫者宜專心窮其穴法, 无誤于看艾之功, 庶免于犯于禁忌, 而?人之皮肉矣
 正其理而求其原, 色投針而失其位
  此言針也. 勉學刺要明其針道之理, 察病之原, 則用針不失其所也
 避灸處而加四肢, 四十有九? 禁刺處而除六?, 二十有二
 禁灸之穴四十五, 更加四肢之井, 共四十九也. 禁針之穴二十二. 外除六腑之?也
 抑又聞高皇拘疾未?, 李氏刺巨闕而後蘇 太子暴死爲闕, 越人針維會而復醒, 肩井, 曲池, 甄權刺臂痛而復射; 懸鍾, ?跳, 華?刺?足而立行, 秋夫針腰兪而鬼免沈?, 王纂針交兪而妖精立出, 取肝兪與命門, 使?士視秋毫之末; 刺少陽與交別, ?聾夫? 夏?之聲
 此引先師用針, 有此立效之功, 以勵學者用心之誠
 嗟夫? 去聖逾遠, 此道漸墮. 或不得意而散其學, 或愆其能而犯禁忌, 愚庸智淺, 難契于玄言, 至道淵深, 得之者有幾? 偶迷斯言, 不敢示諸明達者焉, 庶幾乎童蒙之心啓.

 

0개의 댓글

번호 제목 조회 수
229 衛氣行論 1110
228 珍要經經論 1131
227 刺禁論 1148
226 五奪不可瀉 1115
225 四季不可刺 1027
224 死期不可刺 1052
223 刺法論 1120
222 五刺應五臟論 1071
221 九刺應九變論 1161
220 十二刺應十二經論 1092
219 手足陰陽經脈刺論 1074
218 標本論 1053
217 刺王公布衣 1057
216 刺常人黑白肥瘦 1093
215 刺壯士 1077
214 刺?兒 971
213 難 經 971
212 周身經穴賦 《醫經小學》 1113
211 百症賦《聚英》 989
標幽賦 楊氏注解 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