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補瀉

한닥터 2008.12.08 조회 수 1082 추천 수 0

《難經》補瀉

 經言: 虛者補之, 實者瀉之, 不虛不實, 以經取之, 何謂也? 然, 虛者補其母, 實者瀉其子, 當先補之, 然後瀉之, 不虛不實, 以經取之者, 是正經自生病, 不中他邪也, 當自取其經, 故言以經取之.
 經言: 春夏刺淺, 秋冬刺深者, 何謂也? 然, 春夏者, 陽氣在上, 人氣亦在上, 故當淺取之. 秋冬者, 陽氣在下, 人氣亦在下, 故當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陰, 秋冬各致一陽者, 何謂也? 然, 春夏溫, 必致一陰者, 初下針, 沈之至腎肝之部, 得氣引持之陰也. 秋冬寒, 必致一陽者, 初內針淺而浮之, 至心肺之部, 得氣推內之陽也. 是謂春夏必致一陰, 秋冬必致一陽.
 經言: 刺榮無傷衛, 刺衛無傷榮, 何謂也? 然, 刺陽者, 臥針而刺之; 刺陰者, 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榮兪之處, 氣散乃內針, 是謂刺榮無傷衛, 刺衛無傷榮也.
經言: 能知迎隨之氣, 可令調之, 調氣之方, 必在陰陽, 何謂也? 然, 所謂迎隨者, 知榮衛之流行, 經脈之往來也, 隨其逆順而取之, 故曰迎隨. 調氣之方, 必在陰陽者, 知其內外表裏, 隨其陰陽而調之, 故曰調氣之方, 必在陰陽.
 諸井者, 肌肉淺薄, 氣少不足使也. 刺之奈何? 然, 諸井者木也, 滎者火也. 火者木之子, 當刺井者, 以滎瀉之. 故經言補者, 不可以爲瀉; 瀉者, 不可以爲補. 此之謂也.
 經言: 東方實, 西方虛, 瀉南方, 補北方, 何謂也? 然, 金木水火土, 當更相平. 東方木也, 西方金也, 木欲實, 金當平之. 水欲實, 土當平之. 東方肝也, 則知肝實. 西方肺也, 則知肺虛. 瀉南方火, 補北方水, 南方火, 火者木之子也. 北方水, 水者木之母也. 水?火, 子能令母實, 母能令子虛, 故瀉火補水, 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經曰: 不能治其虛, 何問其余. 此之謂也.
 金不得“不”字疑?. 謂瀉火以抑木, 補水以濟金, 欲令金得平木. 一云: 瀉火補水, 而旁治之, 不得徑以金平木.

                          
                                 ( 그림 )


  經言: 上工治未病, 中工治已病, 何謂也? 然, 所謂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則知肝唐傳之於脾, 故先實其脾氣, 無念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見肝之病, 不曜相傳, 但一心治肝, 故曰治已病也.
  何謂補寫? 唐補之時, 何所治氣? 唐寫之時, 何所置氣? 然, 唐補之時, 雙令取氣, 唐寫之時, 雙令取氣. 其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唐先補其陽, 而後寫氣陰. 陰氣不足, 陽氣有餘, 唐先補氣陰, 而後寫氣陽. 榮令通行, 此其要也
  針謂補寫, 何謂也? 然, 補瀉之法, 非必呼吸出納針也. 知爲針者信其左, 不知爲針者信其右, 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滎輸之處,單而努之, 爪而下之, 其氣之來, 如云脈之狀, 順針而刺之, 得氣推而內之是謂補. 云而伸之是謂寫. 不得氣, 乃與男外女內, 不得氣, 是謂十死不治也.
  信其左, 謂善針者, 信用左手, 不知針法者, 自右手起也.
  經言: 迎而奪之, 惡得無虛? 隨而濟之, 惡得無實? 虛之與實, 若得若失. 實之與虛, 若有若無, 何謂也? 然, 迎而奪之者, 寫其子也. 隨而濟之者, 補其母也. 假令心病寫手心主兪, 是謂迎而奪之者. 補手心主井, 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所謂實之與虛者, 牽濡之意也. 氣來實牽者爲得, 濡虛者爲失, 故曰若得若失也.
  經言: 有見如入, 有見如出者, 何謂也? 然, 所謂有見如入者, 謂左手見氣來至, 乃內針; 針入見氣屬乃出針, 是謂有見如入, 有見如出也.
  經言: 無實實虛虛, 損不足而益有余. 是寸口脈取? 將病自有虛實取? 其損益奈何? 然, 是病非謂寸口脈也, 謂病自有虛實也. 假令肝實而肺虛, 肝者木也, 肺者金也, 金木當更相平, 當知金平木, 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 用針不補其肝, 而反重實其肺, 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 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o 應經>> 補瀉

        寫訣直說
  廣o陳氏曰; 取穴旣正, 左手大指陷其穴, 右手置針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聲, 隨咳內針至分寸, 候數穴針華, 停少時, 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 細細云搖, 進退差捻其針, 如手o之狀, 謂之催氣. 約行五六次, 尙針下氣緊, 却用寫法如針左邊,用右手大指, 食指持針, 以大指向前, 食指向後, 以針斗經是往左轉. 如有數針, 俱依此法. 俱轉華, 伋用右手大指, 食指持針, 却用食指運差三下. 伋經是往左轉, 略退針半分許, 謂之三飛一退. 依此法行至五六次, 當針下沈緊,是氣至板矣. 再經提往左轉一二次, 如針右邊, 以左手大指, 食指持針, 以大指向前, 食指向後, 依前法運差三下, 經提針斗向右轉, 是針右邊寫法. 欲出針時, 令病人咳嗽一聲, 隨咳出針, 此之謂寫法也.

 

0개의 댓글

번호 제목 조회 수
149 腸痔大便門 1096
148 三衢楊氏補瀉(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1094
147 刺常人黑白肥瘦 1093
146 十二刺應十二經論 1092
145 取膏?穴法[醫學入門] 1090
144 小兒門 1087
143 標幽賦 楊氏注解 1086
142 煮鍼法 1086
141 靈龜取法飛騰針圖 1086
140 十五絡脈歌<醫經小學> 1083
《難經》補瀉 1082
138 補訣直說 1082
137 逐日人神歌 1082
136 手太陰經穴主治 1082
135 行針總要歌 1080
134 耳 目 門 1079
133 名醫治法 《聚英》 1079
132 刺壯士 1077
131 玉龍賦《聚英》 1077
130 補瀉雪心歌 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