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垣針法 《聚英》

한닥터 2008.12.08 조회 수 1032 추천 수 0

東垣針法 《聚英》

東垣曰 : 《黃帝針經》 : 胃病者, 胃脘當心而痛, 上肢兩脇, 膈咽不通, 飮食不下, 取三里以補之.
脾胃虛弱, 感濕成?, 汗大泄, 妨食. 三里, 氣衝, 以三稜針出血, 若汗不減, 不止者, 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 禁酒, 忌濕面.
 東垣曰 : 《黃帝鍼經》云 : 從下上者, 引而去之. 上氣不足, 推而揚之. 蓋上氣者, 心臍上焦之氣, 陽病在陰, 從陰引陽, 去其邪氣于?理皮毛也. 又云 : 視前痛者, 當先取之. 是先以繆刺, 邪氣經絡之壅者, 爲血凝而不流, 故先去之, 而治他病.
東垣曰 : 胃氣下流, 五藏氣皆難, 其爲病互相出見. 黃帝曰 : 五難刺之有道乎? 岐伯曰 : 有道以來, 有道以去, 審之其道, 是謂身寶. 帝曰 : 願聞其道! 岐伯曰 : 氣在于心者, 取之手少陰, 心主之兪 : 神門, 大陵, 同精導氣, 以復其本位.
氣在于肝者, 取之手太陰滎, 兪 : 魚際, 太淵. 成?者以導濕熱, 引胃氣出陽道, 不令濕土克腎, 其穴在太谿.
氣在于腸胃者, 取之足太陰, 陽明. 不下者, 取之三里, 章門, 中脘. 因足太陰虛者, 于募穴中導引之, 于穴中有一脫, 腸兪去腑病也. 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 于足陽明之募穴中引導之, 如氣逆爲?亂者, 取三里, 氣下乃止, 不下復治.
氣在于頭, 取之天柱, 大抵. 不足, 趣旨足太陽滎, 兪 : 痛哭, 束骨. 先取天柱, 大?, 不補不瀉, 以導氣而已. 取足太陽膀胱經中, 不補不瀉, 深取通谷, 束骨, 丁心火, 己脾土穴, 以引導去之.
氣在于臂, 足取之, 先去血脈, 後取其手足陽明之滎, 兪 : 二間, 三間, 深取之 ; 內庭, 陷谷, 深取之. 視其足臂之血絡盡取之, 後治其?厥, 皆不補不瀉, 從陰深取, 引而上之. 上者出也, 去也. 皆陰火有餘, 陽氣不足, 伏匿于地中者, 榮血也. 當從陰引陽, 先于地中升擧陽氣, 次瀉陰火, 乃導氣同精之法.
帝曰 : 補瀉奈何? 曰 : 徐入徐出, 謂之導氣. 補瀉無形, 謂之同精. 是非有餘不足也, 亂氣之上逆也. 帝曰 : 允乎哉道, 明乎在問, 請著之玉版, 命曰治亂也.
東垣曰 : 陰病治陽, 陽病治陰. 陰陽應象論云 : 審其陰陽, 以別柔剛, 陰病治陽, 陽病治陰, 定其血脈, 各守其鄕, 血實宜決之, 氣虛宜導引之. 夫陰病在陽者, 是天外風寒之邪, 乘中而外入, 在人之背上腑兪, 臟兪. 是人之受天外客邪, 亦有二脫. 中于陽則流于經, 此病始于外寒, 從歸外熱, 故以治風寒之邪, 治其各臟之兪, 非止風寒而已. 六淫濕暑燥火, 皆五臟所受, 內筋骨血脈受邪, 各兪背上五臟兪以除之. 傷寒一脫從仲景, 中八風者有風論. 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腸兪, 中濕者治在胃兪, 中燥者治在大腸兪, 此皆六淫客邪有餘之病, 皆瀉其背之腑兪 ; 若病久傳變, 有虛有實, 各隨病之傳變, 補瀉不定, 治只在背腑兪.
別有上熱下寒. 經曰 : 陰病在陽者, 當從陽引陰, 必須先去絡脈經隧之血. 若陰中火旺, 上騰于天, 治六陽反不衰而上充者, 先去五臟之血絡, 引而下行, 天氣降下, 則下寒之病自去矣. 愼勿獨瀉其六陽, 此病陽亢, 乃陰火之邪滋之, 只去陰火, 只損脈絡經隧之邪, 勿誤也. 陽病在陰者, 當從陰引陽, 是水穀之寒熱, 感則害人 六腑. 又曰 : 飮食失節, 又勞役形質, 陰火乘于坤土之中, 致穀氣, 營氣, 淸氣, 胃氣, 元氣不得上升, 滋于六府之陽氣, 是五陽之氣先絶于外. 外者天也, 下流伏于坤土陰火之中, 皆先由喜怒悲憂恐爲五賊所傷, 而後胃氣不行, 勞役飮食不節繼之, 則元氣乃傷, 當從胃合三里穴中, 推而揚之, 以伸元氣, 故曰從陰引陽. 若元氣愈不足, 治在腹上諸腑之募穴, 若傳在五臟, 爲九竅不通, 隨各竅之病, 治其各臟之募穴于復, 故曰五臟不平, 乃六腑元氣閉塞之所生也. 又曰 : 五臟不和, 九竅不通, 皆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 故曰陽不勝其陰. 凡治腹之募, 皆爲元氣不足, 從陰引陽, 勿誤也. 若錯補四末之兪, 錯瀉四末之滎, 錯瀉者, 差尤甚矣. 按岐伯所說, 只取穴于天上. 天上者, 人之背上五臟六腑之兪, 不當瀉而瀉, 豈有生者乎? 興言及此, 寒心切骨, 若六淫客邪, 及上熱下寒, 筋骨皮肉血脈之病, 錯取穴于胃之合, 及臍腹之募者, 必危. 亦岐伯之言, 下工豈可不愼在!
東垣曰 : 三焦元氣衰旺. 《黃帝內經》云 : 上氣不足, 腦爲之不滿, 耳爲之苦鳴, 頭爲之傾, 目爲之瞑. 中氣不足, ?便爲之變, 腸爲之苦結. 下氣不足, 則爲?厥心悶, 補足外?, 留之.
東垣曰 : 一富者前陰?臭, 又因連日飮酒, 腹中不和, 求先師治之, 曰 : 夫前陰足厥陰之脈絡, 循陰器出其挺. 凡臭者, 心之所主, 散入五方爲五臭, 入肝爲?, 此其一也. 當于肝經中瀉行間, 是治其本 ; 後于心經中瀉少衝, 乃治氣標.

 

0개의 댓글

번호 제목 조회 수
209 席 弘 賦 1125
208 金針賦 918
207 玉龍賦《聚英》 1077
206 通玄指要賦 1438
205 瀾 江 賦 1063
204 流注指微賦 1034
203 五運主病歌 1137
202 六氣爲病歌 1245
201 百穴法歌 1062
200 十二經脈歌 1003
199 玉龍歌 1103
198 雜病十一穴歌<聚英> 1165
197 長桑君夭星秘訣歌 1124
196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 1199
195 四總穴歌 1168
194 ?後歌 1100
193 回陽九針歌 1160
192 針內障秘歌 1015
191 針內障要歌 1127
190 補瀉雪心歌 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