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陰人 腎受熱 表熱病論

한닥터 2011.12.30 조회 수 1018 추천 수 0

少陰人 腎受熱 表熱病論

 

發熱 惡寒 脈浮者 屬表 卽 太陽證也 (張仲景 傷寒論)

太陽傷風 脈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 熱自發 陰弱者 汗自出 嗇嗇惡寒 淅淅惡風

翕翕發熱 鼻鳴乾嘔者 桂枝湯主之 (張仲景 傷寒論)

四時瘟疫 當用 香蘇散 (危亦林 得效方)

傷寒 頭痛 身疼 不分表裏證 當用 藿香正氣散 (?信 醫鑑)

論曰 張仲景所論 太陽傷風 發熱惡寒者 卽 少陰人 腎受熱 表熱病也

此證 發熱惡寒而 無汗者 當用 桂枝湯 川芎桂枝湯 香蘇散 芎歸香蘇散 藿香正氣散

發熱惡寒而 有汗者 此 亡陽初證也 必不可輕易視之

先用 黃?桂枝湯 補中益氣湯 升陽益氣湯

三日連服而 汗不止 病不愈則 當用 桂枝附子湯 人蔘桂枝附子湯

升陽益氣附子湯

 

太陽病 脈浮緊 發熱 無汗而 ?者 自愈也

太陽病 六七日 表證因在 脈微而沈 反不結胸 其人如狂者 以熱在下焦 小腹當滿

小便自利者 下血乃愈 抵當湯主之

太陽證 身黃 發狂 小腹硬滿 小便自利者 血證 宜抵當湯

傷寒 小腹滿 應小便不利 今反小便自利者 以有血也

太陽病 不解 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者 自愈

但 小腹急結者 宜攻之 宜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 外證未除而 數下之 遂下利不止 心下?硬 表裏不解 人蔘桂枝湯主之

(以上 張仲景)

論曰 此證 其人如狂者 腎陽困熱也 小腹硬滿者 大腸?寒也 二證俱見 當先其急

腎陽困熱則 當用 川芎桂枝湯 黃?桂枝湯 八物君子湯 升補之

大腸?寒則 當用 藿香正氣散 香砂養胃湯 和解之

若 外熱包裡冷而 毒氣重結於內 或 將有養虎遺患之弊則 當用 巴豆丹 下利一二度

因以藿香正氣散 八物君子湯 和解而 峻補之

張仲景所論 下焦血證

卽 少陰人 脾局陽氣 爲寒邪所掩抑而

腎局陽氣 爲邪所拒 不能直升連接於脾局 鬱縮膀胱之證也

其人如狂者 其人亂言也

如見鬼狀者 恍惚?語也

太陽病 表證因在者 身熱煩腦而 惡寒之證 間有之

太陽病 外證除者 身熱煩腦而 惡寒之證 都無之也

此證 益氣而升陽則 得其上策也

破血而解熱則 出於下計也

太陽病 外證未除而 數下之 遂下利不止 云云者 亦可見 古人之於此證 用承氣湯則

下利不止故 遂變其方而 用抵當桃仁湯

太陽病 外證未除則 陽氣其力 雖有鬱抑 猶能振寒而 與寒邪相爭於表也

若 外證盡除則 陽氣其力 不能振寒而 遂爲窮困縮伏之勢也

攻下之藥 何甚好藥而 必待陽氣窮困縮伏之時而 應用耶 人蔘桂枝湯 不亦晩乎

 

婦人傷寒 發熱 經水適來適斷 晝日明了 夜則?語 如見鬼狀

此爲熱入血室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 必自愈

陽明病 口燥 嗽水 不欲嚥 此必? 不可下

陽明病 不能食 攻其熱 必? 傷寒 嘔多 雖有陽明病 不可攻

胃家實 不大便 若 表未解 及 有半表者 先以桂枝柴胡和解 乃可下也 (以上 張仲景)

論曰 右證 當用 藿香正氣散 香砂養胃湯 八物君子湯

張仲景曰 陽明之爲病 胃家實也

問 曰 緣何得陽明病

答 曰 太陽病 發汗 若下 若利小便者 此 亡津液 胃中乾燥 因轉屬陽明

不更衣 內實 大便難者 此 名陽明病也

傷寒 轉屬陽明 其人 ?然微汗出也

傷寒 若吐 若下後 不解 不大便 五六日至十餘日 日?所發潮熱 不惡寒 狂言

如見鬼狀 若劇者 發則 不識人 循衣摸床 ?而不安 微喘直視

脈弦者 生 脈澁者 死 (張仲景)

論曰 秦漢時 醫方治法 大便秘燥者 有大黃治法 無巴豆治法

故 張仲景 亦用大黃大承氣湯 治少陰人 太陽病轉屬陽明病

其人 ?然微汗出 胃中燥煩實 不大便 五六日至十餘日 日?所發熱 不惡寒

狂言 如見鬼狀之時而 用之則 神效

若劇者 發則 不識人 循衣摸床 ?而不安 微喘直視 用之於此則

脈弦者 生 脈澁者 死

蓋 此方 治少陰人 太陽病轉屬陽明 不大便五六日 日?所發熱者 可用而

其他則不可用也

仲景 知此方 有可用 不可用之時候 故 亦能昭詳 少陰人 太陽陽明病證候也

蓋 仲景 一心精力 都在於探得 大承氣湯可用時候 故 不可用之時候 亦昭詳知之也

仲景 太陽陽明病 藥方中 惟桂枝湯人蔘桂枝湯 得其彷彿而

大承氣湯則 置人於茫無津涯之中

必求大承氣湯可用時候而 待其不大便五六日 日?發潮熱狂言時 是 豈美法也哉

蓋 少陰人病候 自汗不出則 脾不弱也

大便秘燥則 胃實也

少陰人 太陽陽明病 自汗不出 脾不弱者 輕病也 大便雖硬 用藥易愈也

故 大黃枳實厚朴芒硝之藥 亦能成功於此時而 劇者 猶有半生半死

若 用八物君子湯升陽益氣湯 與巴豆丹則 雖劇者 亦無脈弦者生 脈澁者死之理也

又 太陽病 表證因在時 何不早用溫補升陽之藥 與巴豆 預圖其病而

必待陽明病 日?發潮熱 狂言時 用承氣湯 使人 半生半死耶

一人 病傷寒 大便不利 日?發潮熱 手循衣縫 兩手撮空 微喘直視 喘急 諸醫皆走

此 誠惡候 仲景 雖有證而無法 但 脈弦者生 脈澁者死 漫且救之 與小承氣湯

一服而 大便利 諸疾漸退 脈且微弦 半月愈 (許叔微 本事方)

一人 傷寒 發狂欲走 脈虛數 用柴胡湯 反劇

以蔘?陳皮甘草煎湯 一服 狂定 再服 安睡而愈 (王好古 海藏書)

嘗治循衣摸床者 數人 皆用大補氣血之劑

惟一人 兼?振脈大 隧於補劑中 略加桂 亦振止 脈和而愈 (醫學綱目)

潮熱 屬陽明 必於日?時發者 乃爲潮熱也

陽明之爲病 胃家實也 胃實則 ?語 手足?然微汗出者 此 大便已硬也

?語有潮熱 承氣湯下之 熱不潮者 勿服 (成無己 明理論)

傷寒壞證 昏沈垂死 一切危急之證

好人蔘一兩 水煎一服而盡 汗自鼻梁上出 涓涓如水 (朱震亨 丹溪心法)

論曰 右論 皆以張仲景 大承氣湯 始作俑而 可用不可用之候 難知

故 紛?多惑而 始知 張仲景之不可信也

張仲景 大承氣湯 元是殺人之藥而 非活人之藥則 大承氣湯 不必擧論

胃家實病 不更衣 發狂證 當用 巴豆全粒 或 用 獨蔘八物君子湯

或 先用 巴豆 後用 八物君子湯 以壓之

 

陽明病 外證 身熱 汗自出 不惡寒 反發熱

傷寒 陽明病 自汗出 小便數則 津液內竭 大便必難 其脾爲約 麻仁丸主之

陽明病 自汗出 小便自利者 此 爲津液內竭 大便雖硬 不可攻之 宜用蜜導法 通之

陽明病 發熱汗多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以上 張仲景)

汗多不止 謂之亡陽 如心?胸煩 面靑膚?者 難治 色黃手足溫者 可治

凡 汗漏不止 眞陽脫亡 故 謂之亡陽

其身必冷 多成痺寒 四肢拘急 桂枝附子湯主之 (李? 醫學入門)

嘗治 少陰人 十一歲兒 汗多亡陽病

此兒 勞心焦思 素證泄瀉爲憂而 每飯時汗流滿面矣

忽一日 頭痛 發熱 汗自出 大便秘燥

以此兒 素證泄瀉爲憂故 頭痛身熱便秘汗出之熱證 以其反於泄瀉寒證而

曾不關心 尋常治之 以黃?桂枝白芍藥等屬 發表矣

至于四五日 頭痛發熱不愈

六日平明 察其證候則 大便燥結已四五日 小便赤澁二三匙而 一晝夜間 小便度數

不過二三次 不惡寒而發熱 汗出度數則 一晝夜間二三四次不均而 人中則

或有時有汗 或有時無汗 汗流滿面? 其證可惡 始覺 汗多亡陽證候 眞時危證也

急用 巴豆一粒 仍煎黃?桂枝附子湯 用附子一錢 連服二貼 以壓之

至于末刻 大便通 小便稍淸而稍多

其翌日 卽 得病七日也 以小兒 附子太過之慮故 以黃?桂枝附子湯一貼 分兩日服矣

兩日後 其兒 亡陽證又作 不惡寒 發熱汗多而 小便赤澁 大便秘結如前 面色帶靑

間有乾咳 病勢 比前太甚 其日 卽 得病九日也 時則 巳時末刻也

急用 巴豆一粒 仍煎人蔘桂枝附子湯 用人蔘五錢 附子二錢 連二貼 壓之

至于日? 大便始通 小便稍多而 色赤則 一也

又用人蔘桂枝附子湯 用人蔘五錢 附子二錢 一貼服矣

至于二更夜 其兒側臥而 頭不能擧 自吐痰一二匙而 乾咳仍止

其翌日 又用人蔘桂枝附子湯 人蔘五錢 附子二煎 三貼 食粥二三匙

每用藥後則 身淸凉無汗 小便稍多而 大便必通

又翌日 用此方二貼 食粥半碗

又翌日 用此方二貼 食粥半碗有餘 身淸凉 自起坐房室中 此日 卽 得病十二日也

此三日內 身淸凉 無汗 大便通 小便淸而多者 連用附子二錢 日二三貼之故也

至于十三日 又起步門庭而 擧頭 不能仰面 懲前小兒附子太過之慮

用黃?桂枝附子湯 用附子一錢 每日二貼服

至于七八日 頭面稍得仰擧而 面部浮腫 又 每日二貼服

至于七八日 頭面又得仰擧而 面部浮腫 亦減

其後 用此方 每日 二貼服 自得病初 至於病解 前後一月餘 用附子 凡八兩矣

陽明病 有三病 太陽陽明者 脾約是也

正陽陽明者 胃家實是也

少陽陽明者 發汗利小便 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張仲景)

論曰 張仲景所論 陽明三病

一曰 脾約者 自汗出 小便利之證也

二曰 胃家實者 不更衣 大便難之證也

三曰 發汗利小便 胃中燥煩實者 此亦胃家實也 其實非三病也 二病而已

仲景 意脾約云者 津液漸竭 脾之潤氣 漸約之謂也

胃家實云者 津液已竭 胃之全局 燥實之謂也

中古戰國秦漢之時 醫家單方經驗 其來已久 汗吐下三法 始爲盛行

太陽病 表證因在者 或以麻黃湯 發汗 或以猪?湯 利小便 或以承氣湯 下之

承氣湯下之則 下利不止之證作矣

麻黃湯 猪?湯 發汗 利小便則 胃中燥煩實大便難之證作矣

仲景 有見於此故 以脾約之自汗出自利小便者 脾之潤氣 漸約 亦

將爲胃燥煩實之張本矣

然 脾約 自脾約也

胃家實 自胃家實也

寧有其病 先自脾約而後 至於胃家實之理耶

胃家實脾約 二病 如陰證之太陰少陰病 虛實證狀 顯然不同

自太陽病 表證因在時 已爲兩路分岐 元不相合

太陽病 表證因在而 其人如狂者 鬱狂之初證也

陽明病 胃家實 不更衣者 鬱狂之中證也

陽明病 潮熱 狂言 微喘直視者 鬱狂之末證也

太陽病 發熱惡寒 汗自出者 亡陽之初證也

陽明病 不惡寒 反惡熱 汗自出者 亡陽之中證也

陽明病 發熱汗多者 亡陽之末證也

蓋 鬱狂證 都是 身熱 自汗不出也

亡陽證 都是 身熱 自汗出也

陰證 口中和而 腹痛泄瀉者 太陰病也

口中不和而 腹痛泄瀉者 少陰病也

陽證 自汗不出而 有頭痛身熱者 太陽陽明病 鬱狂證也

自汗出而 有頭痛身熱者 太陽陽明病 亡陽證也

陰證之太陰病 陽證之鬱狂病 有輕證重證也

陰證之少陰病 陽證之亡陽病 有險證危證

亡陽少陰病 自初痛 已爲險證 繼而危證也

亡陽病證 非但 觀於汗也 必 觀於小便多少也

若 小便淸利而 自汗出則 脾約病也 此險證也

小便赤澁而 自汗出則 陽明病 發熱汗多也 此危證也

然 少陽人 裡熱證 太陰人 表熱證 亦有汗多而 小便赤澁者 宜察之 不可誤藥

胃家實病 其始焉 汗不出 不惡寒 但惡熱而 其病垂危則 ?然 微汗出 潮熱也

?然 微汗出 潮熱者 表寒振發之力 永竭故也 胃竭之候也

脾約病 其始焉 汗自出 不惡寒而 其病垂危則 發熱汗多而 惡寒也

發熱汗多而 惡寒者 裡熱撑支之勢 已窮故也 脾絶之候也

 

厥陰證 手足厥冷 小腹痛 煩滿囊縮 脈微欲絶 宜當歸四逆湯

凡厥者 陰陽氣 不相順接 便爲厥 厥者 手足逆冷是也

傷寒 六七日 尺寸脈微緩者 厥陰受病也 其證 小腹煩滿而囊縮 宜用承氣湯 下之

(以上 張仲景)

厥者 手足逆冷 是也

手足指頭微寒者 謂之淸 此疾 爲輕

陰厥者 初得病 便四肢厥冷 脈沈微而不數 足多攣 (朱肱活人書)

傷寒 六七日 煩滿囊縮 尺寸俱微緩者 足厥陰經 受病也

其脈微浮 爲欲愈 不浮 爲難愈

脈浮緩者 必囊不縮 外證 必發熱惡寒 爲欲愈 宜桂麻各半湯

若 尺寸俱沈短者 必囊縮 毒氣入腹 宜承氣湯 下之 速用承氣湯 可保五生一死

六七日 脈微浮者 否極泰來 水升火降 寒熱作而 大汗解矣 (朱肱活人書)

諸手足逆冷 皆屬厥陰 不可汗下 然 有須汗須下者

謂手足雖逆冷 時有溫時 手足掌心 必煖 非正厥逆 當消息之 (朱肱活人書)

舌卷厥逆 冷過?膝 小腹絞痛 三味蔘萸湯 四順湯主之

囊縮 手足乍冷乍溫 煩滿者 大承氣湯主之 (李?)

論曰 張仲景所論 厥陰病 初無腹痛下利等證而 六七日 猝然而厥 手足逆冷則

此 非陰證之類也

乃 少陰人 太陽傷風 惡寒發熱汗自出之證 正邪相持日久 當解不解而 變爲此證也

此證 當謂之 太陽病厥陰證也

此證 不必用 當歸四逆湯 桂麻各半湯而 當用 蔘萸湯 人蔘吳茱萸湯 獨蔘八物湯

不當用 大承氣湯而 當用 巴豆

凡 少陰人 外感病 六七日 不得汗解而死者 皆死於厥陰也

四五日 觀其病勢 用黃?桂枝湯 八物君子湯 三四貼 豫防可也

厥陰病 消渴 氣上衝心 心中疼熱 飢不欲食 食則吐蛔 (朱肱)

傷寒 有吐蛔者 雖有大熱 忌下 凉藥犯之 必死

皆 胃中有寒則 蛔不安所而 上膈 大凶之兆也 急用理中湯 (?信)

論曰 此證 當用 理中湯 日三四服 又連日服 或理中湯 加陳皮 官桂 白何首烏

重病危證 藥不三四服則 藥力不壯也

又 不連日服則 病加於少愈也 或 病愈而不快也

連日服者 或 日再服 或 日一服 或 日三服

或 二三日連日服 或 五六日連日服 或數十日連日服

觀其病勢圖之

 

0개의 댓글

번호 제목 조회 수
29 宋元明三代醫家著述中少陰人病經驗行用要藥十三方巴豆藥六方 2265
28 四象人 辨證論 1420
27 性命論 1322
26 太陰人 胃脘受寒 表寒病論 1282
25 新定少陰人病應用要藥二十二方 1282
24 元明二代醫家著述中 少陽人病 經驗行用要藥 九方 1058
23 少陰人 胃受寒 裏寒病論 1047
少陰人 腎受熱 表熱病論 1018
21 四 端 論 998
20 (太陰人) 泛論 973
19 少陽人 胃受熱 裏熱病論 972
18 本草所載 太陽人病 經驗要藥 單方十種 及 李? ?信 經驗要藥 單方二種 956
17 少陽人 脾受寒 表寒病論 949
16 新定 太陰人病 應用要藥 二十四方 917
15 (少陽人) 泛論 910
14 醫 源 論 900
13 臟 腑 論 892
12 太陽人 外感 腰脊病論 881
11 (少陰人) 泛論 876
10 張仲景 傷寒論中 少陰人病 經驗設方 二十三方 871
9 新定 少陽人病 應用要藥 十七方 852
8 張仲景 傷寒論中 少陽人病 經驗設方 十方 845
7 廣濟說 832
6 擴 充 論 830
5 太陽人 內觸 小腸病論 822
4 太陰人 肝受熱 裏熱病論 801
3 唐宋明三代醫家著述中 太陰人病 經驗行用要藥 九方 799
2 新定 太陽人病 應用設方藥 二方 794
1 張仲景 傷寒論中 太陰人病 經驗設方藥 四方 776